從小到大,無論是影視文化作品,還是家長老師的教誨。我聽得足夠多的就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每當人們遇到挫折或者麻煩時,也總是會抱怨自己或者他人曾經的一些所作所為造成了今天的這種局面。似乎,這種因果論的想法早已深入人心。自己現在的得意也好,落寞也罷,都能在過去的經歷中找到蛛絲馬跡。但是,最近讀了《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我開始質疑因果論,有了些其他的看法。
這本書,單看名字,往往會被誤以為網上那些暢銷書一樣,販賣雞湯。但是打開之后,我卻被里面的觀點深深吸引。在此書中,阿德勒的心理學嘗試完全推翻傳統的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他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因果論。過去的經歷已經過去了,沒有任何意義,對未來,對現在無法造成絲毫影響。人們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時,卻會把這些經歷人為的賦予意義。認為正是這么一段經歷,讓自己性格,等各方面變得謹慎,從而造成如此困境。比如,自己面對心愛的姑娘不敢表白,結果眼睜睜看著心上人被好兄弟追走。于是,有人便說,我從小家里父母管教嚴格,導致我很內向,沒有勇氣。這就是典型的因果論。如果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學來分析,家教嚴格只是過去發生的既定事實。他不會造成任何影響,而不敢表白則是自己的懦弱與不夠勇敢。如果仍然不能做出突破,戰勝自己,那么將永遠固步自封。
這一理論,乍看好像是詭辯,但其實仔細想想,別有一番趣味。因果論強調的是過去的既定事實,在邏輯上更占上風。但是阿德勒的心理學則是強調對現狀的改變。不要給自己設限,突破心理屏障。兩者不存在對錯,只看讀者更偏向哪一方的觀點而已。聽慣了因果論,再聽聽別的觀點,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同時,書中運用大量篇幅講到人際關系。他把人際關系視為一切煩惱的根源。同時引申出要更加關注自己內心的論點。不過度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對自己的修行上。和王陽明的心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因為大家的社會屬性,不得不和人有交集來往,這就導致了嫉妒,眼紅,生氣,等等一切的情緒,也就造成了各種煩惱,各種不幸。如果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摒除外物,便能減少很多煩惱。不怕別人的非議,不怕被人討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能快樂很多吧。
(明日控股?李君祥)